有道是“子不教,父之過”。這一古訓的意思之一就是:子女是被教育者。于是,千百年來形成了這樣一種事實:父母是教育者,不管這個父母自己做得如何?自己的行為又如何?!
這其實是一種誤區(qū),自己做不到、做不好的父母,其實是沒有資格來教育子女的,正所謂“己不正,焉能正人”。
作為父母,確實負有教育、教導子女的責任。然而,這不等于說作為父母就是天生的教育者,就可以逍遙于“教”之外,就可以言行不一,就可以不以身作則。盡管子女與父母有一層特殊的關系,但這層特殊的關系是不能替代一切的。許多事例證明,一些家庭父母在教育子女上的事與愿違,適得其反,其中一條原因就是父母的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一些父母自己做得很差,很不道德,甚至違法亂紀,卻教育子女要如何如何,焉有不引起子女反感甚至跟你“開頂風船”的?!
那么,如何使家教收到好的效果。關鍵還在于父母的以身作則。在這里,一則《孫權教呂蒙讀書》的故事,讀來頗給人教益。三國時東吳名將呂蒙,原是個“老粗”。孫權教他讀書,努力提高自己。呂蒙開始則以軍務繁忙為由,不想讀。孫權說:“如果說忙,難道你比我還忙?我小時候雖讀過《詩經(jīng)》、《書經(jīng)》、《禮記》等書,現(xiàn)在主持國家政務,還讀了多種史書和諸家兵書,覺得大有裨益?!焙髞?,呂蒙聽從了孫權的話,發(fā)憤學習,終于卓有成就。在這則故事中,呂蒙在不惑之年發(fā)憤學習的刻苦精神固然可贊,但孫權教人先教己,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做出樣子更是可敬。你看孫權,身為一國之君,小時候又有基礎,大可借口國事繁忙不學。但孫權在繁忙中抓緊學習,使自己的知識越來越豐富。這樣的教育者,方能使部下信服,說話才有人聽。反過來,孫權自己不讀書,而去叫呂蒙讀書,呂蒙自然不會去聽他的。推及家教,道理是一樣的。
教子,先教己,這雖是“老生常談”,但卻每每被我們的家長所忽視。我想,如何我們的父母能像孫權那樣以身作則,那么,教育子女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