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高期望值造成孩子厭學,過分保護造成孩子無能,溺愛令孩子冷漠。寒假期間兩代矛盾進一步凸顯經(jīng)過一個寒假的休整,不少學生已經(jīng)精神抖擻地做好了開學的準備,但是對于已經(jīng)上初三的洋洋來說,這個寒假可是一點都沒歇著,放假前,他媽媽就托人到區(qū)里的重點中學找了正在教初三的外語、物理、數(shù)學老師,給他“開小灶”。
家教從放假第一天準時開始,3門課每周各上兩次,洋洋的寒假縮水為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和初二3天。
一位在20世紀50年代初就擔任小學校長,現(xiàn)在早已離休在家的老教育工作者痛心地說:“現(xiàn)在某些家長,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摧殘孩子,當孩子在自己家里找不到家的感覺時,我們的教育就徹底失敗了?!?
不少教育專家也指出,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觸的教育,會影響人的一生,但是很多家長卻把家當成了教室的延伸,把孩子當成了實驗室中的學習機器,“家庭教育的誤區(qū)正在傷害著我們的孩子”!
誤區(qū)一:只抓學習
父母們每天都說一句相似的話:要好好學習
一位小學老師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小陸在班里學習中等,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學生,最近老師發(fā)現(xiàn)她有小偷小摸的習慣。為了更好地教育小陸,老師請來了她的父母,當這對父母聽說小陸偷東西時,沒有太多的反應;而當老師提到,小陸的學習成績這段時間有所下降時,父母一下子急了,說:“小偷小摸的毛病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改正,但是學習不好可是影響一輩子的大事!”
“我們有一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副主任、研究員孫云曉幽默地說:“雖然全國的父母從來沒有在一起開過會,但是全國的父母每天卻說著非常相似的話:要好好學習,只要學習好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
孩子教育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家庭生活中的首要任務。據(jù)報道,2003年北京市人均教育支出達到了上千元,比1997年增長了1.9倍,平均每年遞增19.6%。
但是父母的教育似乎只局限于對孩子學習成績的追求上。孫云曉介紹,很多父母甚至為了保證孩子成績好而放棄了孩子的身體健康,一項剛剛完成的全國城市青少年兒童生活習慣調(diào)查顯示,35.5%的父母認為:“孩子的學習是最重要的,有時間才可以做運動”,還有11.3%的父母認為“為了學習,孩子少睡點沒關系”。
“父母的高期望,給孩子帶來的往往是無望”,“知心姐姐”盧勤碰到了不少這樣的家庭悲劇。
一天,一位母親給盧勤打電話:“我女兒只差幾分未被北大錄取,吃了安眠藥,現(xiàn)正在醫(yī)院搶救……”這名女孩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一心想上北大。結果錄取通知書發(fā)下來才知道,女兒因幾分之差被北京另一所重點大學錄取。雖然這也是一所相當不錯的學校,但這女孩從此便一言不發(fā),借機跑到公園自殺。
她的父母哭著對盧勤說:“我們的心都要碎了。女兒是我們的全部,可女兒的全部是北大……”
“這兩個‘全部’就是問題所在”,盧勤說,“父母除了孩子以外還有事業(yè)、生活、社會責任等”,正是由于他們把女兒當作生活的全部,女兒的“全部”才變成了北大,“這太絕對了,人生變成了只有一條道兒,很容易把自己逼上絕路?!?
誤區(qū)二:事事包辦
家長過度保護會使孩子變得無能
小培老師現(xiàn)在在北京中關村附近一所學校當班主任,她覺得現(xiàn)在帶班越來越難了。 一次,小培看到教室地上有一支鉛筆,就撿起來問是哪位同學的,結果沒有一個同學認領。 “孩子們并不是不想要這支鉛筆,而是他們確實不知道那是不是自己的”,小培老師說,現(xiàn)在幾乎所有的學生每天都是由父母幫助收拾書包,因此,很多孩子根本不清楚自己都有什么“裝備”。小培老師說,現(xiàn)在家長們?yōu)榱俗尯⒆幽茯v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事事包辦。
“父母的過度保護已經(jīng)使孩子越來越無能了?!北R勤介紹,一次,她帶領幾十個城市的孩子到齊齊哈爾市的扎龍自然保護區(qū)搞夏令營,第一天早上發(fā)雞蛋,一個二年級的小姑娘眼巴巴地盯著一個煮熟的雞蛋,不知怎么下手。一問才知道,每天早上都是媽媽給她把雞蛋剝好了,因此她只見過“白的、軟軟的雞蛋”,不知道“黃的、有硬皮的”也是雞蛋。
家長的這種關照不僅使孩子在生活上變得無能,而且也使他們的思想變得無能。
郭穎小學畢業(yè)后就被送到美國,剛到美國時她發(fā)現(xiàn),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國的孩子很有主見而中國的孩子事事都要與老師、同學商量?!斑@與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很大關系”。郭穎舉了一個例子,在美國一個孩子生病了,家長帶他上醫(yī)院前,先要征求他的意見:有兩種治病的辦法讓孩子選擇,中醫(yī)———不打針,但慢;西醫(yī)———打針,但快?!捌鋵?,美國家長的做法不僅是尊重孩子的選擇,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學會作決定,同時承擔所作決定的后果,比如打針的‘疼’和不打針的‘慢’”。在這樣的過程中,美國的孩子變得越來越有主見,他們在作決定的同時也清楚地知道這個決定帶來的后果將是什么。但是中國的家長常常事事都為孩子想到了,孩子慢慢地喪失了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即使作了判斷也很難為結果負責。
北京某高校做后勤工作的方老師告訴記者,那些被罩都要等著家長來換的學生,在學校里通常得不到別人的尊重,他們無法在一個集體中體現(xiàn)出自己的價值,“這樣的孩子即使大學畢業(yè)了,也只能是塊廢才”。
誤區(qū)三:無原則的愛
家長的溺愛使孩子變得冷漠、無情
北京某中學的一次學生與家長互動的專題活動上,一位媽媽在錄音中哭著講述了一件事。元旦前的一天,是這位媽媽的生日,媽媽買了一個蛋糕。
兒子幾口就把蛋糕吃了,媽媽看著兒子狼吞虎咽的樣子,高興之余心里多少有些不自在,便對兒子說:“兒子,今天是媽媽的生日?!甭犃诉@話,兒子先是一愣,緊接著說:“這跟我有什么關系?!”
錄音中,媽媽哽咽著說不下去了。
“天下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未必知道怎么去愛孩子”,盧勤老師說。
去年年底一個刮大風的日子,在輕軌站,一個10歲左右的男孩在記者身邊轉(zhuǎn)悠。記者和他搭話,他告訴記者,他每天在這里等媽媽一起回城北的家。
大約十幾分鐘后,這個男孩兒的媽媽來了,手里拿著一盒外賣的“吉野家”雞肉飯,男孩拿起就吃,快吃完的時候他似乎想起了什么,把飯盒向媽媽面前讓了讓。媽媽卻說:“瞎讓什么,我要吃還不會自己買?”兒子吃完飯就向站臺跑去,臨跑前沒有忘把自己的書包扔給已經(jīng)背了兩個包的媽媽。
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經(jīng)說過,父母對孩子過分的愛,不僅不能讓孩子學會愛,反而會使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進而變得自私,甚至變得冷漠、無情。
孫云曉老師說:“教育的核心是心育”,對于家庭來說,對孩子的“心”進行教育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誤區(qū)四:不打不罵
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
“鼓勵孩子是對的,批評孩子同樣也是對的?!睂O云曉對記者說。
有專家指出,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是不善于表揚和鼓勵孩子,這使很多孩子缺乏自信,于是有不少教育專家呼吁,要告訴孩子你真棒!
但是,現(xiàn)在又出現(xiàn)了另一種極端:孩子說不得了。
小培老師介紹了這樣一件事:一名女生沒有完成作業(yè),她的班主任簡單地批評了幾句,沒想到中午這名女生就從學校“出走”了,下午班主任和學校領導陪著家長四處找她。
“現(xiàn)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在家里很少挨批評,只要有一點兒不順心就受不了,他們太脆弱了?!毙∨嗬蠋熣f。
據(jù)了解,很多家長不僅自己在家里很少批評孩子,孩子在學校里受到批評也不答應。小培老師介紹,家長們經(jīng)常因為孩子在學校里挨了批評找到學校,而且這些家長根本不問孩子到底有什么問題,只是和老師理論為什么欺負孩子?!霸绞沁@樣,孩子們越是聽不得批評”。
其實這樣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老師們不再敢“盡心盡力”地教育孩子了。
“家長要學會向孩子說‘不’”,孫云曉老師指出,沒有挫折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孩子沒有經(jīng)歷挫折“會變得脆弱異常”,因此,要讓孩子的生活中有禁區(qū),他們犯了錯誤要受到懲罰,要讓孩子懂得有些規(guī)則是無法動搖的,有些過失是要自己承擔后果的。
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很多家長在望子成龍的同時又恨鐵不成鋼。其實,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就是父母的不當教育造成的,正如盧勤老師所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問題出在孩子身上,但“病根”很可能就出在父母身上。